Sign: 构建链上高盛和全球证明系统,让社区100人赚取7位数收益 (播客文字稿整理版) #115
我们采访了 Sign 的创始人Yan Xin, 深度解析了 Sign 的两个核心产品TokenTable(链上高盛) + Sign Protocol(全球证明系统),Yzi Labs(前Binance Labs)蛇年第一笔投资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一步步构建出「信用可流动的超主权国家基础设施」
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请在下方输入你的邮箱,和 7,200+ 位聪明好奇的人一起,每周免费获取我们对于 Web3 和 AI 应用的最新案例和深度解析,帮助你做全球化时代的超级个体!
如果你有任何建议、反馈或者合作的想法,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每封邮件我们都会及时回复。
引言
在我们的第 37 期 Day1Global播客中,我们采访了 Sign 的创始人Yan Xin, 深度解析了 Sign 的两个核心产品TokenTable(链上高盛) + Sign Protocol(全球证明系统),Yzi Labs(前Binance Labs)蛇年第一笔投资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一步步构建出「信用可流动的超主权国家基础设施」:让我在中国的信用可以在美国用,在链上的信用可以在链下用;使得跨国跨链的信贷、生意…成为现实
Yan Xin 在 DeFi 周期已经财务自由,TGE只是Sign的起点,他希望社区「橙色王朝」里面100个人可以在这里赚到7位数。
这也是我们1年之内的第3次深度交流,每一次聊都能感觉到 Sign 的成长,很有趣的一个体验
感谢社区小伙伴 murphy 帮忙整理了文字版,欢迎配合我们的音频 or 视频食用👇🏻
音频收听: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b15b5c606e5c5940b91484
视频采访:
以下是本期播客全部文字稿内容:
Star: 今天很高兴再次邀请到 Yan Xin 来参加我们的播客。正好现在是 Crypto 和 Sign 的重要时刻。我们之前和 Yan Xin 聊过几次,第一次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向我们介绍了刚上线的 Sign Protocol。
Ruby: 对,后来我们也聊过龙年第一签。
Star: 没错,之后还推出了 Sign Pass,Yan Xin 和 Ton 做了很多合作。当时聊到 Sign,我又回听了一下我们上次的对话,也很高兴看到 Yan Xin 最近在推特上的频繁发声。
Ruby: 还有很多有趣的梗。
Star: 是的。对了,BN Labs 今年改名为 YZi Labs,今年投的第一个项目就是 Sign,恭喜 Yan Xin。去年我们聊过很多次,也了解了Yan Xin 的创业历程,非常不容易,所以这次特别邀请他再次来聊。第一个问题,直接切入,Sign 到底是什么?2025 年版本的 Sign 是怎样的?
Yan Xin:
每次提到我们的经历时,似乎都少不了说“我们不容易”,但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惨,反而感觉还是挺开心的。那什么是“Sign”呢?其实我们现在有两个主要的业务。第一个业务,大家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就是TokenTable。TokenTable是一个Token分发平台。我们具体是做什么的呢?现在币圈里有这么多种币,无论是VC币还是MemeCoin,这些币从一个地址发出去,然后分发到各个地方。我们提供的服务是通过智能合约,帮助这些币从一个地址Airdrop到所有的用户地址,或者帮助投资者把他们锁仓的币解锁,送到投资者和团队的手中。所以,我们就像是币圈的券商或投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帮助项目方和投资者,如果有买卖需求,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进行。简而言之,我们就是一个管理币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非常清晰地展示每个项目的Token分配,比如一个项目要发币时,它会有一份Tokenomics计划,并写成论文,最后附上一张饼图,标明10%的币是给团队的,10%给早期投资者,等等。我认为这还是2017年的水平。到了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做出一个网页,这个网页能详细展示你的币分配情况。首先,饼图里的每一块都有链上的真实合约支撑,能够看到这些币是否锁仓,是否解锁,是否符合原先的计划。还可以查看这些币在各大交易所的分布,或者在每条链上的分布,甚至知道到底是哪些人持有这些币。我们能够把这些信息展示得非常透明。我们提供完整的智能合约来管理币的分配和交易。这就是TokenTable。
第二个业务就是我们一直怀抱的宏大梦想——Sign Protocol。去年我们讲得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是一个Omnichain Attestation Protocol,也就是全链证明协议。但今年,我会更多强调它的应用场景,或者说它体现的愿景。我的理解是,我们正在处于一个逐步电子化的时代,更在逐渐建设一些超主权的基础设施时代。像比特币和以太坊就是我们构想的超主权货币和世界货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想象一个世界货币、世界语言、世界银行等概念,但真正实现这一切,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区块链让这些成为了可能。它的力量在于,我们能够验证一笔交易是否真实,不论你是美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大家都能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实际上是在互联网之上构建了一个可验证的网络,第一个应用场景就是验证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我们看到了这种可验证性带来的强大力量,并希望将这种可验证性引入其他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最初做的应用叫做 ethsign,它是一个电子协议签名软件。如果你签署了一个电子协议,这个协议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验证你是否签署了?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像区块链一样,写入数据需要付费,但验证数据是免费的。所以,我们能够证明一个协议的签名,并且让它在全球范围内被验证。后来,我们将 ethsign 从一个应用扩展到一个协议,可以让更多的场景实现全球验证。比如身份验证。去年,我们和塞拉利昂合作,做了一个可以在链上验证的身份证系统。塞拉利昂为所有外国人发放的签证或永久居留证,都可以在链上验证。实际上,这比我们大多数国家的身份证高级得多。比如说,现在中国的身份证在国外是无法验证的,无论是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无法确认它的真实性。即使是中国护照,在办理一些身份验证时,虽然需要拍照,但实际上并没有办法验证护照的真实性。而我们的系统,所发放的这些数字证书,无论是身份、学历证书,还是银行存款证明,都可以在链上直接验证。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未来你在银行的存款证明,能够在全球任何地方得到验证,成为你信用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不同的区块链上部署智能合约,这些合约采用统一的格式,让所有机构、个人、公司、甚至国家都能通过链上的系统进行验证。
Ruby: 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总结Sign的精神,或者说Sign的目标是什么?
Yan Xin: 我们的目标是将最重要的场景和公共服务搬到链上,或者更简洁地说,就是让更多的信息可以直接在链上被验证,并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简单地进行验证。
Ruby: 我在官网上看到写着“Bring Trust to Trustless Networks”。
Yan Xin: 是的,这句话也是我的一种理解。比如说,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Trustless Network,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数字方式验证。但人类社会是依赖于Trust建立的结构。比如,我打Uber是因为我信任司机能开车,我们能够谈话,因为我信任老师的知识是准确的。社会中的一切,都建立在互信和背书的基础上。而在链上,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坦的世界,没有像现实世界那样复杂的结构。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我们希望建立更多的商业,如信贷等业务,但与现实世界相比,效率较低。因此,DeFi的借贷等业务并未成功。如何使它们运作呢?关键在于将人类社会已有的信任,如链下的贷款记录、信用等,能够有效引入链上,这样就能将链上的商业建立起来。因此,我们说 “Bring Trust to Trustless Networks”,这实际上是一句话的核心概念。最早我们创业时就有这句话,虽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Star: 听起来其实还是跟去年我们聊的方向一致,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事情可以被验证,让更多的东西,或者说在整个大框架下,比如超主权国家或者网络国家,这里面究竟能发展出什么新的基础设施。因为只有新的事物才代表机会,不然就只能在现有的存量中进行PVP博杀。最近这半年,区块链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你有没有观察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Yan Xin: 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确实币圈这几年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去年基本上是一个很混乱的阶段。以去年上半年为例,我观察到VC其实尝到了“攒局”的甜头。从2020年末开始,FTX攒了两个比较大的项目,大家开始采用高估值和VC顶级攒局的模式。由此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币在上线之前估值就非常高,然后上线后借助大额融资打造生态,慢慢地把估值在平稳的情况下(推高),投资人有超长的解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VC币套路。我认为这种模式从2020年开始慢慢形成,并且在2023年和去年变得越来越发达,整个链条越来越成熟。我们会选择背景最好的创始人,找最好的VC来加持,你会看到投资额的飞升。例如,我们2020年融资时募得了1250万,而那个时候很容易获取媒体关注。但比如现在我们融资,配置媒体的时候,媒体可能会觉得十几百万太少了,币圈里融资50M以上(才算是“正常”)。但事实上我们心里清楚,过去几年币圈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方向进步呢?可能是VC项目在攒局能力和融资额上的进步比较大。所以去年上半年,我在Ethdenver的感受也是类似的,其实去年上半年我们造出了就是整个行业造出了非常多几个Billion估值的项目。然后大家也都是用我刚才说的那种商业玩法在去年登陆了最好的交易所,然后慢慢的这个这个钱在一点点滚动。
最初大家做的都是正常的项目,逐步提升,但这种玩法的结果是,现在大家把VC币和meme币分开来看。VC币的顶峰通常发生在TGE之前,声量、涨幅和卖相已经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而后续的解锁往往让大家对币的未来变得非常悲观。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提前铺开。于是,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玩这种游戏,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在另外一个方向走的更远,他们会更专注于链上PVP。可能今天买一个币,几个小时后或者十分钟后就卖掉了。反正大家不再关心团队是否对项目负责,项目的意义是否存在,只要大家开心就好。它变成了一场更纯粹的游戏。所以我觉得今年我们看到的趋势就偏向这种模式。反过来看,币圈的底层创新开始少了很多,尤其是底层的创新,而圈外输入的创新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像 AI Agent, 我觉得应该是去年我个人来讲最像DeFi Summer的一波。AI Agent带来了最原生的创新和巨大的想象力,因为它有创新,所以能够创造更多资产和故事。不过,我觉得也是今年年初被特朗普的政策突然打断了。
Ruby: 对,我刚才也提到,流动性被Trump币这一波吸血的很厉害。
Yan Xin 是的,突如其来把他们(AI Agent)的运势完全撞断,现在还处在回血期。所以,我觉得去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转折点。总体来说,我认为现在整个行业处于一个相对迷茫的阶段。不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我观察到美国的VC也都比较迷茫。迷茫时,大家通常会选择更保守的路线,路径依赖,做一些过去做过的事情。例如,过去成功讲述基础设施故事的人,现在可能仍然在重复讲述,而不是在讲更开创性、更创新的故事。在中国,大家也开始感受到这种迷茫。最近大家经常听到 Twitter Space,里面有不少行业自爆型的内容,像是真心话大冒险一样,讲一些很实际的事情。比如说,Binance的Co-founder 何一也提到过类似的内容,讲了一些实际情况。大家在积极讨论怎么做的同时,其他大项目也在分享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明显地,大家花更多的时间是在暴露自己的疑惑,或者是在揭示行业中一些奇怪的地方,而不是在讲一些新的故事。所以,总的来说,这一年在积累和真正发展方面还是比较缓慢的。
Ruby: 是不是因为你刚才提到,前一波的VC获得了大量资金,这导致很多创业者依赖VC的钱,快速上所,成为了他们的路径依赖,而忽略了真正需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生营收并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项目。如果这样的资金撤出后,是不是反而能帮助那些能自我造血的项目回归这个生态。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好事。
Yan Xin: 我觉得这个并不矛盾。实际上大家吸引的钱和人并不相同。我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他们会选择玩不同的游戏。比如有的人去年我们做了这套游戏——比如 VC-KOL-交易所。这套游戏里所有人都是同一频率的,对吧?比如,有些人一个月可以做两三个项目,那些人在玩这种游戏。但如果你是在做其他事情,比如像币圈其他的几个公司,比如Wintermute、Amber过去几年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增长。他们的游戏、他们的受众群体,包括 Hyperliquid,都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一个好的项目在币圈的表现,不是看你把币圈本来的百分之百的钱中吸引了多少,而是看你能否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并让他们成为你的用户。或许这样做更难,但也更有意义。其实没必要把币圈看作是一个完全零和的资金池。
Ruby: 确实,但这种方式实在太少见了。
Yan Xin: 是的,最近我在做市场营销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币圈的所谓“推特热度”,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活跃的用户主要是专业炒币的人,他们每天关注哪些币好,买卖什么Token。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买卖周期很短,Hold通常不到一周。他们是非常专业的短线操作手,如果我们的项目仅仅通过KOL这种渠道接触到他们,其实是非常局限的。如果我们希望一个项目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估值,我们必须扩大受众,不仅仅是这些短期炒币的群体,还要接触到更多的投资者,比如像我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或者一些大机构、大型家族办公室。他们可能会投资几年甚至十年。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触及更广泛的群体,这样才能实现长期增长,否则我们只能反复讲一个个故事,通过不同的叙事来迎合市场的喜好。
Ruby: 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按周来算了,简直是按小时来更新的。
Yan Xin: 是的,市场节奏加速了。
Star: 我觉得说得很对,核心技术首先得搞清楚目标受众。因为很多项目在做市场营销时,其实关注的只是曝光量,比如几百万的曝光量。但问题是,你的曝光给了谁?如果这些曝光只是针对那些几小时内就会抛掉币的用户,那其实对项目本身的帮助并不大。相反,如果你能让更长持人群看到你的项目,甚至是圈外的人,那么对长期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帮助。
Yan Xin: 对,几天前我写了一个推文,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很多项目都很关注自己是不是一个好项目,评价标准通常来自币圈最懂的那些所谓意见领袖,他们是否认为你的项目好,是否会频繁推广你的项目。我认为这没什么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社区,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真正的社区里面有 100 个人赚到 7 位数。最近我一直在强调这一点。现在的币圈和我刚刚进入币圈时已经大不相同了。我刚进币圈的时候,那个时候币圈就是叫 Crypto currency。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多商业,没有这么多故事。大家就是你们是挖这条链的,你们是挖莱特币的,我们是挖比特币的,他们是挖狗狗的,咱们就是三帮人。咱们之间最好就是说咱们各喜欢各的币,然后咱们每天就是在自己的社区里面买自己的币,然后扩大自己的社区。我们比的是谁的社区扩大得更大。我们做的所有的use case或者什么东西都为自己的社区增长。而不是说我们每天要花很多钱去想办法让别人社区讲我们的好话。对,我觉得这个是方法论很大的不一。
所以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我们的新的社区叫橙色王朝 Orange Dynasty。我也很希望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社区里面让自己社区的人认识自己社区的人,而不是说所有社区的人只听我在这传销,我们的项目多好多好。而是说他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Community, 社区里面的人跟社区里面有互动。然后在社区里面,我们能不能孵化一些自己的Artist,内容创作者。我们其实从去年开始,因为已经有一些人从不到一百粉丝,涨到几百到几千粉丝。这完全是在我们社区内涨起来的。我觉得这个其实很重要。相比来说,我每天在推特这个核心圈的这个mindshare来说,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这个community,有一块自己的地盘,有一块自己的帮派。 包括等我们 token launch 以后,我们会有Sign Foundation。Sign Foundation 会拿 Token 来支持我们自己社区里面内部的创业,我们自己社区里面能不能做很多生态项目,我觉得都是非常有机会的。大家在过去VC币的框架里面,生态项目的意思是说你一定要用我这条链,那你就是我的生态项目。那我们不觉得,只要你在我们社区里面,只要你跟我们是一样的,跟我们想的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是一帮人,那都是我们的生态项目来的。
Ruby: 这就是很价值观导向。
Yan Xin: 所以我自己慢慢越来越返璞归真了。从2017年到2024年整个行业被VC的叙事所劫持了。17年前,币圈里的币就是币,区块链就是区块链,数字货币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社区。而从2017年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讨论的重点变成了Token的用途。Token不再是一个社区的货币,而是某个产品的功能代币,甚至变成了产品的积分。后来我们意识到,这种思维也并不完全可靠,大家开始质疑治理代币、功能代币的实际价值,直到2024年,我们终于回归到最本质的认知:Meme Coin就是Meme Coin,任何币的90%价值来自于其memetic value,而10%可能才是某些实际的Utility Value。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如果有机会,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回到17年前那种真正基于社区的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Sign不仅是一个区块链,它也是我们所有产品中所使用的区块链,最终它会成为我们组织的核心,承载经济价值的Token。
Star:我补充一下,我有一些观察,为什么VC币很难做成这样的社区。刚才你提到高估值的问题,很多项目的估值一开始就太高,完全透支了它的未来,剩下进来的投资者只能成为接盘侠,这使得他们很难赚到钱。最近,像AI Agent,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Virtuals 和ai16z,他们刚开始的估值都很低,Virtuals的版本是从归零重新起步,很多人觉得这个过程有趣,逐步走向市场。ai16z一开始的估值也很低,推出后只有几十万的估值。很多人买了,第一个购买的人其实是做了很多功课的,也有些人运气好,去看Github,可能一开始投资了一万U,突然间这一万U变成了一百,一千万U。成功的社区,往往是从一开始就能让一些真正相信的人加入,并且能让这些人去推动项目的成长,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很多所谓的社区建设,实际上是为了让大家赚取短期的利润。
Yan Xin: 对,我觉得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社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愿景。有时候,加入一个社区并不一定要参与所有活动,像ai16z那样的AI项目,我可能不会自己开发AI,但我非常认同他们的框架和把AI Agent放到链上的理念。我认为这非常具有未来感,因此我愿意支持,愿意加入社区,参与其中的互动,见证和支持他们开发出新的有趣的项目。这种认同社区愿景的“Buy-in”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要点是,社区应该提供一些共建的机会,让社区成员参与其中。有时候,它就像一个合作经济体。在早期的加密货币社区中,有一群矿工,他们是亲自挖币的人。每个币都是他们自己挖出来的。矿工们联合起来,一起讨论币价,因为这个币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今天,像Uniswap最初的Liquidity Mining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共建模式。社区成员一起提供流动性,共同打造这个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使用这个产品,建立了社区。现在,像Pump.fun、Virtuals、Ai16z等项目,它们吸引了很多开发者,我们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贡献我们的力量,帮助这个项目变得更强。
我参与其中,项目也因我的参与变得更强大,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大家一起努力,整个社区都在成长。这种共同成长的过程就是健康的飞轮效应。我认为,过去我们项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花了太多时间与其他项目合作,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值得我们投入那么多资源。作为一个VC背景出身的人,我最早的想法是,通过提供服务来创造业务价值。我会为其他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但问题来了,这几年币圈的发展比较缓慢,许多项目并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无法达到数十亿、数百亿的估值。如果我是为比特币提供服务,那我的价值与为山寨币服务的公司就完全不同。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是有限的。
TokenTable的未来并不仅仅局限于币圈项目的合作。未来,我们可能会与美股合作,能够将美股的销售网络通过Token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发,这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Token只是代币,它代表什么,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只要我们有这样的系统,今天我们可以发行山寨币,明天就能发行美股,分发它们。商业角度来说,这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Yan Xin: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准备好后,自己建立一个网络并开始在网络中给企业提供价值,就会让整个生态更加健壮和高效。这个飞轮效应是必须的。许多VC做得最差的,就是缺乏真正的业务价值、服务和网络。我们正在努力,已经在打造我们的业务价值,也在推动飞轮效应的网络建设。如果两者都能兼顾,那无疑是最成功的项目。
Ruby: 其实刚才我们聊的很多都是关于Token的思考,那么我想回到在Sign的产品支持下,面对这么多的产品和用例,你觉得有哪些特别有趣的用例或者用户故事,是作为创始人让你感到特别有成就感或印象深刻的?
Yan Xin: 嗯,我觉得有几个事情吧,有几个事件是我们对外讲时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的。比如去年我们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发币。实际上从地址数量上看,我们已经给4000万个地址发过币了。发币这件事,涉及的项目不仅仅一次,去年我们从年初开始,就做了ZetaChain、Starknet、Ton、Movement,最近的BearChain解锁也是我们做的。还有几个大家最近非常熟悉的项目,虽然现在不能透露,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我们在多个Layer1和Layer2平台上都有参与,最近我们也会在Solana上进行部署,每个平台上的生态项目都通过TokenTable将币分发到所有人的手中。发币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特别是从数量上来看,过去十年我经常提到一个数据,Dogecoin在过去十年的地址数只有600万。尽管Dogecoin是如此古老且有影响力的项目,但它的Holder也就不超过600万。去年我们推动了一个类似大规模的用户接入和用户增长运动,增加了大量的新用户。
去年,我认为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Ton让散户广泛使用区块链的这一运动—— User onboard 和 Mass onboarding。Ton通过搞很多小游戏、发放点点币等方式,吸引大家参与免费空投。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让很多人获得了自己的钱包。因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行业的核心基本面就是:有多少人拥有钱包,多少人能持有像USDT这样的稳定币。
所以,去年我基本上为整个行业增加了30%的地址数。以太坊目前的地址数大约是1.2亿,其遥遥领先于其他币种。比特币的地址数只有几百万,狗狗币也只有几百万,其他很多币种的地址数都在一百万以下。而去年,将整个数字钱包的数量增长了30%。从Ton和TokenTable的这个角度来看,这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Ruby: 而且这还带来了新增用户。
Yan Xin: 没错,实际上这也代表着我们摸索出了一个有效的用户接入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被复制。比如,明天我们与Kaya合作,Kaya是LINE的区块链,而LINE在日本、越南、泰国和台湾等地区的用户最多。在这些国家,他们也面临着Mass Onboarding的问题——如何将Web2用户转化为Web3用户,如何让Web2用户自己去创建钱包,并开始参与区块链上的活动。这和我们之前的工作是一样的。
Ruby: 像某些国家的数字货币,或者是数字法币,也可以通过投票系统来实现。
Yan Xin: 是的,甚至我们可能可以直接将这种模式镜像到其他国家。有些冷知识是,很多小国家的国家银行其实是美国银行的子账户。换句话说,这些国家的银行实际上是在美国的大银行下面设立的公司机构账户,再给人民开设账户。因此,这些国家在银行运营方面成本较高,效率也比较低。听说可以用区块链免费为他们提供一套系统来管理银行和支付时,这些国家的政府通常会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这套系统具有低成本并且能够管理自己的资产时,他们更愿意采纳这项技术。然后他用的时候就涉及到怎么把所有人的资产从 A 系统里面做快照,然后进行到 B 系统里面。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是有一个 mass onboarding 的过程。在这里面我们也有非常充分的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TokenTable帮助了这些国家实现了Mass Onboarding,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与塞拉利昂合作的ID系统。我们与很多国家合作时发现,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国家没有完善的身份证系统或电子身份验证系统。比如说你有一个身份,你有一个身份证,我怎么验证?其实中国也是后来我们有了有个磁卡第二代身份证以后,通过磁卡识别可以验证。后来微信支付宝做得越来越好以后,在微信支付宝里面有电子身份证。好多的国家像新加坡跟韩国,他们一开始就有,但绝大多数的国家在这上面都非常的落后。而且特别是比如说欧美国家。欧美国家他们从意识形态上根本就反对一个中心化的身份系统。他们从根本上就没有一个政府的一个这个户口管理系统。所以在这些国家我们怎么验证一个人身份?怎么让一个人用自己的身份去得到这个不同的金融服务?我们也在给解决方案。比如说,去年我们非常有机会给赛拉里昂整做这个 ID 系统。那么我们跟这个国家里面很多人去接触。你跟一个国家谈业务的时候,你希望了解这个国家的痛点。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可能这是一个很酷的、高端的解决方案,但对于那个国家来说,我们提供的却是一个低成本且数据安全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不泄露敏感数据的身份验证。此外,我们还需要向他们证明这个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确保他们即使联系不上我们,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作。今年,尤其是川普发币以后,很多政府也开始非常积极地尝试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我们继续与多个国家合作,帮助他们解决小规模的痛点。例如,我们最近在与泰国进行合作,大家都知道,年初某个中国明星在泰国被抓到园区,这个事件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外交问题。泰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现在正在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如何在海关验证一个人的身份,同时确认他是否在敏感名单上。这个敏感名单属于某个国家的机密,不愿透露给其他国家,我们如何验证一个人是否在名单上,但又不泄露名单呢?这是个典型的零知识证明的应用。
Ruby: 这个技术有很特定且有效的场景应用。
Yan Xin: 是的,确实。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在区块链上发挥其加密性的优势。
Star: 是的,最终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Yan Xin: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已经关心这些问题,但我们一直在提供解决方案,告诉他们这些技术是可行的,从技术层面它是安全的,实践中也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或设备。我们正在帮助他们消除疑虑,逐步让他们接受这一系统的应用。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帮助区块链技术在各国的政治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果这些项目能够继续发展,可能会带来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运用机会。今年,能够参与这些大规模的项目,确实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Yan Xin: 泰国有一个叫落地签的东西,这个落地签挺有意思的。如果泰国让所有中国人都不用签证,那为什么还需要落地签呢?你可以直接验证你的护照就行了。
Ruby: 是因为他们宣布了免签之后,落地签就变得有些多余了。
Yan Xin: 是的,确实是这样。但最初是有落地签的,为什么他们还想保留呢?因为他们想每个人收20美金。他们的根本需求是希望不仅能验证身份,还能收点钱。所以,他们要搞这个签证,实际上是不需要额外搞这个签证的,只要验证你是中国人就可以让你进了,但他们搞这个签证,就是为了收些额外的钱。因此,我们在跟政府谈这些业务时必须理解到,不仅要告诉他们区块链是未来,还得明白这背后对他们的短期好处。只要两边都搞定了,这个事情就能推进了。而且,我对政府的推动也非常激动,因为过去这么多年区块链没有得到广泛采用,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政府。政府有各种监管问题,但如果我们能直接与政府合作,让他们开始用区块链,区块链的普及速度将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政府的参与能加速用户的接入,用户基数可能会变成现在的十倍甚至百倍。
Ruby: 所以,我觉得特朗普的发币真的像是一个特洛伊木马。
Yan Xin: 是的,尽管它让很多人亏了钱。
Ruby: 是的,虽然有些人觉得他可能是个骗子,但从某种程度上,其他政府也在观察,这加速了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
Yan Xin: 确实,特别是特朗普这种做法,只有他能做到,因为他有“强者心态”。强者心态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这个事最后怎么样,我觉得可以试试,那就先干一下看看。
Ruby: 不妨试试,对吧?
Yan Xin: 没错,试试看。而且做这件事的好处就是,最早信我的人能赚到钱。那些不信我的,或者最开始怀疑我的人,经过这一次之后,他们会得出结论:要早点相信我,以后我说什么,你们就跟着做,对吧?
Ruby: 对,就像如果你在特朗普上任前特斯拉做空,肯定会很惨。不能和马斯克作对。
Yan Xin: 对啊,没错。我觉得,大多数政府现在的思维方式是想要管控一切,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美国已经看到,世界现在有巨大的问题,不管是战争还是货币超发,作为领导者,美国的解决方案就是:我愿意尝试任何可能行得通的办法。我不在乎最后结果如何,只要能干,就先试试。能通过区块链把美元推向全球,能通过美元建立一个更庞大的金融体系吗?如果能解决问题,那就试试。如果什么都不做,这个现有体系迟早会崩溃。因此,特朗普成了积极的尝试者和创造者。
Ruby: 我想你刚才说的让大家去领空投,然后成为链上用户的方式,和去年ETF的mass adoption方式有点相似。过去我们总想着大家要下载MetaMask,设置钱包,经历很多步骤才能成为链上用户。现在的方法更简单了,直接领一些免费的奖励,免费获得资金,快速成为链上用户。这个方法就像ETF一样,减少了用户的门槛。
Yan Xin: 行业的阶段不一样。最早阶段,主要是密码学爱好者,那些人明白为什么加密货币和数据安全如此重要。他们主动去学习、承担责任,才加入进来。所以,最早的币圈和现在的设计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进入了推进应用的阶段,作为币圈的人,我们主动扩展用户。有些人可能在精神上没有被我们触及,但我们必须让他们使用我们的产品,得找到方法把他们引导进来。这就像支付宝当年一样,最开始是用支付宝开网店的商家不多,后来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和地推,支付宝被推到每个便利店,每个人都能用上。现在我们就在这个阶段,早期的密码学爱好者已经被吸引进来了,剩下的人我们必须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把他们引导进来。
Ruby: 他们就像是在送鸡蛋一样。
Yan Xin: 对,正是。说到这个,我还记得过年时,看到我奶奶玩支付宝的农场游戏,她可以浇水、种树。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用户引导方式。我觉得现在的加密行业也需要更多这样的方式。在社区建设阶段,我们需要大家一起去做一些简单的事,而不是一味地讨论技术的未来。
Star: 我们之前也聊到过去一年中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你了很多文章,特别是其中一篇回顾文章。有一篇回顾了去年,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赚钱。
Ruby: 是的,我也有在推特上回应过那个推文,我们学会了如何自我造血。
Star: 确实,学会了赚钱,还开始重视销售体验和服务,不再仅仅是销售技术和标准。
Yan Xin: 是的,正如我刚才说的,我们现在接入的用户群体不再是单纯因为技术标准而加入。关于学会赚钱这一点,确实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刚开始投资或者创业时,我总觉得有收入并不那么重要,觉得那样显得不够“性感”。
Yan Xin: 但是后来发现,当你经营一个公司时,思考的方式就变得更现实了,尤其是在前两年的牛市中。在不融资金时,你得考虑如何让团队运作,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一方面,能够赚钱代表你找到了产品市场匹配(PMF),意味着有人愿意为你的服务付费,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牛市中,大家讲了很多故事,但一到熊市,这些故事就可能没人再听了。通过赚钱,你其实是在找到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如果不关注赚钱这一点,在熊市中就会特别痛苦,因为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不真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保一个团队还能保持努力并朝一个方向前进。你得找到一个方向,当大家开始犹豫时,赚钱成了大家的动力。
另一方面,赚钱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在商业模式方面。一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是2B收费,也就是我们为项目方提供服务,向他们收费。后来我们发现,第一,项目方一次性收入有限;第二,我们的BD人员是与项目方对接,但最终收钱的也是他们,这样不太行。因此,我们调整了商业模式,变成了与项目方合作免费。当用户来主动来用我们共同的产品的时候例如领项目方的币的时候,给我们交一点claim fee,就像跨链桥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基础的商业模式。
当然,未来我们会思考如何将这个模式从一次性的服务转变为长期的、可持续的网络。于是,我们逐渐过渡到为项目方提供token解锁服务,项目方的token会在我们的平台上暂时锁定。当这些币锁住后,我们帮助这些币进行交易。项目方比如像Bearchain,尽管Bearchain现在大家觉得他价格表现表现不好,但对于早期投资人也有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对于那个早期,那么早的投资人,他并不在意你是一百倍还是二百倍。当这些币在我们的智能合约里锁住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它把锁住的币卖掉。即便买家买到的币依然锁定,但我们会保证买家按时收到这些币。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将原本的服务变成了标准化流程,大家可以在这个标准下进行交易,因此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更强的黏性
Ruby: 这有点像之前我们知道的美股上市公司那些未解锁的股票。
Yan Xin: 对,就是高估值转让。
Star: 对,类似OTC交易。不过这里的好处在于,你有一套系统是在链上的。
Ruby: 对,而且解锁条件是透明的,大家都能看到。
Star: 对,以前很多公司,特别是在大公司里,很多朋友或者自己手里也有不少期权。比如有朋友要买房或换房,或者生活有些紧张,就会想卖掉手里的期权,但其实这种交易基本上就是口头协议。
Ruby: 完全就是纸面上的协议。
Star: 对,而且这种协议理论上来说并没有法律效应,真的是口头协议而已。
Yan Xin: 对,你在小圈子里,口头协议可能还能“有用”,大家互相信任。但当你面对跨国的对手方,尤其是那些通过注册离岸公司进行操作的人,协议的执行力就非常弱了。大多数情况下,比如我先打钱给你,等你收到币后再把币打给我,这样的协议根本无法执行。一旦币价涨了,协议就基本不可能履行。所以我们决定使用智能合约,利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依赖复杂的协议和主体结构。到目前为止,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已经成功地将这种商业模式运作起来,已有上百亿的锁定资产在我们的平台上交易。
Ruby: 所以,散户如果想买那些VC想脱手的币,其实也是可以通过你们的平台进行投资的。
Yan Xin: 严格来说,散户不能直接交易这些币,因为这些锁定的币交易需要特殊的合约支持,通常是双向开外期。大多数代币协议规定,锁定的币只能卖给私募投资人,不能公开交易,这也是出于法律保护公众的考量。
Ruby: 所以说,必须是KYC认证的专业投资者。
Yan Xin: 对,合格的投资者。
Star: 所以,TokenTable本质上就像是合作投资者的券商。
Yan Xin: 对,实际上就是大宗交易平台,服务合格投资人的券商,而对于散户,则是通过平台来分发这些Token。
Star: 所以,TokenTable既有2B的功能,也有2C的功能。
Yan Xin: 对,国内的券商和投行通常是合并在一起的,业务也差不多。券商会持有很多公司的币,然后让散户在这些币上进行交易。同时,券商还处理大宗交易和币的借贷。
Ruby: 这确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记得我们上次聊到,你们能把链上的资产和链下资产打通,也就是说,链下资产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在传统银行做借贷和担保。
Yan Xin: 是的,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我们计划在TGE之后推出的产品之一就是帮助大家将链下身份和链上身份直接连接起来。
Ruby: 我看到有一个应用提示。
Yan Xin: 对,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应用,它的目标是让社区成员能一起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贡献过后,整个网络也会变得更强。
Ruby: 我觉得如果个人开发者有一些创意,他们会找到机会做出一些非常棒的场景或者产品。
Yan Xin: 没错,它本质上还是一个身份基础设施,能够让人在链上做很多事情。今天早上我和Suji聊了一下,我们在讨论一些关于数字游民的话题。比如假设你在马来西亚有信用记录,但你回到国内后,国内的信用记录是零,再搬到第三个国家,信用记录依然为零。我们能不能做一套系统,把你在不同地方的信用记录和身份信息都存储在链上,并且在链上生成一个可被所有金融服务公司认可的信用记录。基于这个信用记录,你能否在链上直接拿到贷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能把不同国家的数据库和金融记录看作局域网,而整个链上则是全球互联的网络。这实际上是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应用。
还有一个潜在的应用是保险业务。我们可以在币圈做相互保险,或者其他类似的服务。这些都依赖于每个人将自己的信息,像是工作单位、社交网络、收入状况等,证明在链上。这些技术和网络结合,能极大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Star: 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确实非常兴奋,能把区块链的全球信息网络和资金网络真正运用起来。就像刚刚说的,今年很多新的东西出现,比如meme coin,这些跟区块链本身的关系没那么大。但如果要创造更大的价值,必须要发挥全球网络的作用。而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尤其是全球各地的连接会更加紧密。
Yan Xin: 是的,首先是从我们这些在不同地方不断尝试的人开始。
Star: 是的,我们接下来可以聊聊你们是如何获得YZi Labs投资的。
Yan Xin:我们和Binance Labs谈了两个多月,反复沟通,挺正常的。他们尽量做得详细一些,实际并没有什么特别好讲的。
Star: 我比较好奇,他们比较看重的是什么?
Yan Xin: 我觉得主要有两点。第一,他们很看重你们的团队能不能持续做下去。我觉得币安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有很强的信任危机。他经常担心别人会欺骗他。所以他非常关心你们过去做了什么,有没有做过什么奇怪的事情,是否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很在意这个。其实,所谓的小机构看重的是事情本身,而大的机构投的是人。他更在意的是,能不能用有限的资金支持那些一直朝着他认同的方向努力的人。可能他不太关心我们具体的业务线、哪条业务该怎么做,但他觉得这些业务基本上能证明你们是有能力的,既然你们能做到,且你们的方向和他的方向一致,他就愿意支持你们。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点,当然他也会考虑BN有非常庞大的业务网络,币安有2.5亿的KYC用户,那么这些用户和现有的网络,是否能够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价值?从区块链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是身份的提供者、信任的源头。我知道你是谁,因为是政府给你发的护照。现在,币安有2.5亿的KYC用户,币安能否成为一个信任的源头?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会探索的方向之一。
Ruby: 我看到那个demo上,提到他的credentials是币安用户的KYC,提供者是TokenTable和Sync。
Yan Xin: 是的,我们和Binance以及Coinbase都在这方面有合作。
Ruby: 我读了一下Binance Lab发布的投资文章,上面有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提到投资Sign是为了“Supercharged Global Token Distribution”,加速分发全球的Token,尤其是提到“AI Agent”。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向可能是你们后续重点合作的方向吗?
Yan Xin: 是的,但我们做的方向可能和其他的AI Agent不一样。我们把AI Agent当作一个用户界面,反正它就是我们所有产品的一个交互方式。现在,大家与AI Agent未来的交互方式能不能只要和它聊天就行?它会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第二,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从链上的角度来看,未来真实的人的用户和AI Agent的用户其实都是用户。就是说,未来你做一个产品的用户,可能一半是人,一半是AI Agent,我觉得这一天会很快到来。我们这么想,其实现在Airdrop时,大多数项目30%是人,70%是Bot,因为Bot是人类创建的。然后,我认为Airdrop Farming很有可能是AI Agent的第一个商业模式,AI Agent可能会先想出如何做Airdrop Farming,然后通过创建大量的Bot、地址来去Farming项目,拿到Token,然后卖掉这些Token,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这样,你发的币就会给这些AI Agent分配几个月。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要识别你是人类,透过政府和身份验证来识别;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识别AI Agent的管理者,比如像Virtuals这样的。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基于某个框架去识别AI Agent。就像你是基于中国文明和中华血脉塑造出来的人一样,AI Agent也是基于某个模型被“塑造”出来的。
Ruby: 我在想,从币安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有2.5亿的KYC用户,如果我们以后要实现10倍增长,那么这个增长的人数可能会来自AI Agent。
Yan Xin: 我觉得全球人口的增长应该会很缓慢,但AI的增长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Ruby: 链上人口增长要靠AI来推动。
Yan Xin: 对,我觉得其实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观察,就是看Pump.fun例子。一开始,去年我们看到人之间PVP交易,而随着AI Agent的兴起,AI Agent开始在交易上帮助识别Token的买卖时机,执行PVP操作。所以,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Agent P Agent”的竞争。而且,理性地说,AI Agent在这方面的决策速度、响应速度、信息收集速度都远远超过人类。我认为,链上的环境很快就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超过那个点后,人类将很难在这个场景中竞争下去。链上的信息大多都是公开的,你推特发了什么、资金转账了什么,所有的交易动作、买入卖出的决策,AI Agent会做得更快。人类可能很快就会被AI Agent“抛下”,然后回到传统的炒股、拉盘砸盘的玩法,反而人类会更享受这种“娱乐性”操作。
Ruby: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机仍然是很难被替代的娱乐方式吧。
Yan Xin: 对,我的意思是,如果AI技术达到某个高度以后,我们很快就会在链上被替代。
Ruby: 到时,我们就只能玩其他的东西了。
Yan Xin: 对,像炒A股那样,自从A股有了AI量化基金之后,人的赚钱能力应该下降了很多,因为AI可以比人类更快抓住套利机会。举个例子,人类可能会发现有10%的套利空间,专业投资人才会下手会。但AI可能一看就会发现20%的套利空间,并立刻下手。因此,留给人的机会越来越少。
Ruby: 所以赚钱的机会要抓住。不然现在KOL都没得做了。到时候,AIXBT可能会是YAP的领头羊,他们在赛道上拉币、踩币,可以做得更快。
Star: 好,那我们继续最后一个问题。我记得上次你融资时,拿到了红杉投资后,之前你应该见过很多投资人,你说过自己见了上百个投资人。这次来到YZi Labs之前,你见了多少投资人?
Yan Xin: 这次其实也见了不少,但没有那么多了。现在,我从一个种子轮创业者变成了A轮创业者,心态和我寻找能够帮助我的投资人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感觉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你会假设一个问题,虚构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在融资时拼命推销这个虚构的解决方案。这时,你需要所有投资人能够理解这个叙事,并同意你的想法,才会投资你。但经过几轮后,你在牛市和熊市中逐渐发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学会了如何自己赚钱。当公司开始能自我盈利时,我的心态变得更成熟。我现在会说,不仅仅是找投资人合作,更重要的是找那些能够帮助我事业发展的投资人。在与这些投资人谈判时,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一切说得特别好,而是坦诚地说,哪些地方我们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帮助。如果你能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商量具体的合作和资金安排。因此,和A轮投资人谈的更多像是合作谈判,而非单纯的融资。从投资人总数上来说,虽然减少了很多,但能真正帮我们做业务的投资人其实并不多。比如,像YZi Labs、Amber和Altos Ventures,他们在业务上的支持非常有帮助。特别是Autos Ventures,它是我们在韩国的主要合作伙伴,相当于韩国红杉的存在。因为韩国是一个监管严格的市场,通过Altos Ventures,我们能够在韩国的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直接与韩国主流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这些投资人帮助我们在不同领域展开合作和业务拓展。所以,去年融资的过程没有那么繁琐和冗长。
Ruby: 对,你们的战略合作确实是投资人提供的重要支持。
Yan Xin: 对,因为我和每个投资人讨论的内容都不一样。
Ruby: 是定制化的合作聊法。最后,来个轻松的问答吧。我记得上次我们聊到全球旅行对你们做业务的影响,想问一下你创业以来,去过哪些国家让你受益匪浅、得到启发的?因为我之前问过你,是去谈业务的,而不是旅游。很多人可能不会去这些国家,所以你觉得这些地方的旅行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启发或者感悟吗?
Yan Xin: 有的有的。我觉得不丹、泰国这些地方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比如不丹有一个非常先进的电子身份系统,叫NDI,做得非常好。它是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统,由他们的主权基金团队打造,技术非常先进。然后泰国、非洲等地,我确实去了很多地方,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分享。首先,去工作让我接触了很多本地人,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了解到萨利昂的政府其实有很多英国籍或者双国籍的人,他们的法币精神非常强,因为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秉承了很多英国的法律体系。然后我在泰国和商人阶层接触时,了解到了他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进口外国商品到国内,还是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等。实际上,去不同地方,做一些实际的业务,让我更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我们从小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习国家和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人和人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为什么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钱,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泰国会有人口拐卖等现象,背后是哪个国家在剥削另一个国家。这些问题,只有亲身去过、了解了,才能真正理解。
我还认识到,国家之间谈业务其实和公司之间做生意一样。现在这个世界结构的金字塔顶端,有一个Club,其实就是主权国家的俱乐部,其中有190多个席位和牌照,互相之间可以开展进出口业务、政治合作等。就像东盟、G20这样的国际组织,我们可以共同在政策、关税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体系,帮助某个国家,或者联合起来压制另一个国家。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公司,类似于清朝时期的中国,多个诸侯国组成一个联盟,拿到主权国家的“牌照”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块自己的“封地”,管理资源和税收,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我觉得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国家是如何运作的。
另外,理解每个国家的商业模式也非常重要。比如东亚国家,大多数依赖老百姓的勤奋和生产力,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其他方面。在有限的资源和土地上,通过勤奋来发展。而美国则是通过金融,中东靠石油资源,政府掌握了资源后分配给老百姓,政府不需要老百姓为生计而努力工作。所以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商业模式也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我想分享的一个最深的感受是,我逐渐意识到人类其实都是善良的。不管是哪种民族、国家、宗教、性别,大家的想法其实高度相似。比如前段时间的“小红书难民事件”,美国人来到这里后,发现尽管有语言障碍,但大家能很容易地理解对方的梗,感受到彼此工作中的不容易。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感动。Day1Global的愿景非常重要,它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人,大家都是全球公民,我们对其他人有天然的友谊。很多的隔阂其实是人造的,并不是真的障碍。甚至,我们的国界,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造的概念,它并不自然存在,就像钱一样,其实是虚构的,只是方便人类管理自己。
Ruby: 这也是一个叙事。
Yan Xin: 对,确实是一个叙事。它本身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但当你经历了这些,你会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
Star: 我特别想回顾一下,刚刚讲的PMF这一点。真的做了有收入的东西,才算真正达到了PMF。之前很多东西都是想象中的,或者说用户群体比较杂乱,甚至是自己引、来的,而不是真正为你的PMF而来。所以我们今年也做了一些调整。
Ruby: 这样的话,模糊的群体变成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群体。这样我们就能聚焦在核心价值上,像你说的,把价值做透。
Yan Xin: 对,先有十个、百个真实的用户,真正“Buy-in”铁杆。之前我发推时提到,有人问为什么很多KOL不提我们,我说没关系,我更在意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个社区,里面有一百个人能在Sign上赚到七位数,而不是大家只会说“Sign好”。关键是拥有真正的铁杆社区,那些永远支持你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Ruby: 也是目标值1000个true fans。
Yan Xin: 一起加油!
Ruby: 好的,正能量!非常感谢Yan Xin再次做客我们的Day1GLobaL播客,祝Sign在2025年一切顺利。
Star: 对,TGE成功,然后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Ruby: 对,拥有更多更多的铁粉。
Yan Xin: 顺便提一下,我们后面会把我们的官方号扩展成一个媒体网络,叫做Sign Media Network。我认识到,一个官方号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如果你每天只发自己的产品和内容,别人为什么要看?别人为什么要关心?你能提供什么新的内容?因此,我们决定发动社区成员,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掘一些高质量的内容,比如进行采访或分享自己身边的情况。我们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方向,设定重点,比如你们的重点是 Day1Global,而我们的重点是 Crypto Adoption。我们将讲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加密货币Adoption的各种场景,大家自己采编内容,通过我们的网络共同发布出去。每个成员将以自己的品牌发布内容,然后我们将不断转发,这样我们的官方号就能变成一个活跃的媒体平台,不断以我们的口吻生产相关领域的内容。
Ruby: 非常期待!